简说东北的“社”[东北史地18]沈阳朋友陈鑫发到“辽北古地名群”里一张书页图片,是关于沈北新区石佛寺村的“高丽城”,就提示给沈阳朋友夏忠实,他一直在研究石佛寺的村史。他回复说:“一些古城,被当地人称为......
简说东北的“社”[东北史地18]
沈阳朋友陈鑫发到“辽北古地名群”里一张书页图片,是关于沈北新区石佛寺村的“高丽城”,就提示给沈阳朋友夏忠实,他一直在研究石佛寺的村史。他回复说:“一些古城,被当地人称为高丽城的地方还有。”我强调给他说:“这就是1500年前的‘地方史志’,不掺假的。”
他在群里又说:“刘老师所言极是,古迹有所记载必有来头。”因为学界有一种观点,认为“高丽城”未必就是高句丽城,有许多还是辽金古城,当地百姓统统给叫成了“高丽城”。说实话,个人不敢苟同,怕夏先生受此影响,就又强调说,“‘高丽城’就代表是‘高句丽时期之城’,建城史由此上溯到1500年前,也是人类文明史,民间传说不掺假的,没有掺假的动因,没有利益驱动啊。”
期间夏先生又起一个话题说,“前几天看到一份家谱,序言中言:‘顺治八年,由山东掖县迁奉天府承德县开隆社一甲。’这也是头一次看到‘社甲’的民籍家谱。请教各位老师,有这方面研究吗?帮忙介绍一下。谢谢!
我见大家忙而未答,想到顺治朝曾频布《辽东招民屯垦条例》,《开原县志》也载前三任知县的主要工作就是招民屯垦,就接话说:“顺治至康熙年间,辽东招民屯垦,实行里社制(社甲制),一个县大约设20余个社,取名都很好听的。据邱树友先生讲赵本山老家莲花,是伊通州的由义社。开原县的社命名很特别,是从头社、二社一直到二十社。”
他又问:“清代早期移民,除了民间家谱,官方文献有什么大致方向呢?”我回复说:“各县县志、乡土志都有记载,只不过太过简略。开原现存里社地名还有二社、四社、六社、八社(还分小八社)、九社(还分东九设、大九社、小九设)、十社、二十社(今名二社窝棚)等。”
他接着说:“怎么觉得有点像今天新疆农垦建设兵团的农几师,农几师呢?看来明末清初,受战乱影响,辽东和辽北人口也是非常稀少了。”我回复“没有军事功能,但管理比一般村屯相对要严一些。伪满洲国时期也社甲制,当时叫保甲制,就有军管色彩。”
再问:“同样的清初东北社里,这同一社的“社员”,按理说应当说大多来自相同的地方?也是寻根溯祖的一种方法啊?是旗民村屯之差吗?”再复:“好像与旗屯、民屯没关系。但社却都是闯关东的汉人,一社之中确实有许多是同乡,当时一起来的,或后来投奔同乡来的。说闯关东不准确,有些是招来的。”
他接着说:“嗯。清朝,国家优惠政策之下,迁民过来的。”我回复:“初期叫招民屯垦,属于拨民的一种;后来修筑柳条边,实行封禁政策,再来的就叫闯关东了,以乾隆朝最甚。”他答“嗯嗯,谢谢刘老师!”
2022年9月28日刘兴晔